找到相关内容254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法真义

    诸业习气,二取习气俱,前异熟即尽,复生余异熟。此复云何?诸业习气,谓福非福不动三业,福谓欲界善业,非福谓诸恶趣业,不动谓色无色界定地善业,受果有定,不转趋余处受故。二取者,谓相见、名色、心及心所、本末、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4464394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教概观

    极端受苦,至于六年之久,而终不得道。后来悔悟,改换途径,才证菩提。因之排斥苦行,以为有情的罪恶,唯有更造善业,乃至无漏善业,乃能抵消,乃能拔除,绝不是单独受苦所能消除的。譬如有杀人罪者,不是自杀便成无罪...不善。于己于人,于现在于未来,都有利益的行为,名善业;于己于人,于现在于未来,都有损害的行为,名不善业。世人所造的恶业是杂染,所作的善业,多分仍是有我的,为自的,不是忘我的,不是全心全意为社会人群服务的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1364456.html
  • 《禅与自在解脱》--艾雅·凯玛著,陈锦书译(4)

    食宿不缺,目前的身体健康也还不错,但是这些都没有保障,都只是善业招感来的果报。这也是唤醒心灵冲劲的方法。  佛陀的目标  要记住,除了当下片刻以外,一切都是虚幻的。然而未来好像是必然的,但那只是一个...

    艾雅·凯玛著,陈锦书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1364516.html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2)

    的境界,这也有二十四法,名为心不相应行法,可以分为八类:第一、就色法、心法、心所有法所共同成就而言有一法,就是“得”,如善业、恶业、圣道得而不失。第二、就色心住时的阶段有一法,就是“命根”,这是由于异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464551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论(2)

    业用说名无贪嗔痴。就自性言,无贪即恬静淡泊。无嗔即慈仁宽恕。无痴即明了通达。它是有积极意义的,故均以作善为业。又名三善根,为一切善业之根本。  精进,于善恶品修断事中,勇悍为性,对治懈怠,满善为业。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464812.html
  • 大乘唯识学派的五位百法

    增长,未修者应使修。如此,渐渐圆满一切有漏无漏之善业。   行舍,有如轻安者,也是为使修行者保持一种正直平等的心态。《成唯识论》中说:“舍者,精进三根,令心平等正直,无功用住为性,对治掉举,静住为业。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1965107.html
  • 太虚大师三教关系论与人间佛教

    学说在纷纭繁变的人界中,推为至当的格言,在讲世间法的学说里也算是最完满的哲学了”。人生是善业所感,既有人生的果报,须假继善之功,完满善性。这种完全以人为中心,其他一切环境全以人的用功致力以达...

    许颖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30065149.html
  • 中国大陆佛教慈善事业模式探讨

    重任,使更多僧人成为佛教慈善事业的教育者与服务者。(2)对布施者:通过佛法教育,令其次第修学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业,行四摄六度,坚固优秀传统文化理念,认知广行惠施的功德利益,进而在全社会传播爱心,带动更多...

    释如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1065200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

    悲伤和痛苦。   佛教认为解脱是个人的业报,是善业所得的乐果。一个人若能遵循因果法则,就会确立向上的价值取向,自觉地克服反道德的心理因素,使自己人心向善,除恶为善,从而有助于净化人心,完美人生,扩而大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4365234.html
  • 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(上)

    善业,它由五戒扩充而来,即除五戒中的前四戒外,增加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贪欲、不嗔恚、不邪见。与此相反即是十恶业。佛教的最高道德思想是“涅槃”,它是一种断灭烦恼、没有生死的...

    高振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2565282.html